告别讨好型人格:学会说不
三年前,我还是个对谁都抹不开面子的老好人。同事临时甩锅、亲戚借钱、朋友半夜喊我修电脑……这些事我几乎没说过“不”。直到连续加班一个月后,我对着医院体检单上五六个红色箭头,突然意识到:不会推开无关事物的人,终将被生活推开。
第一阶段:认清自己的“讨好型人格”
那天下班路上,我特意绕道三公里给同事带奶茶。拎着七杯冰饮挤地铁时,突然想起《取悦症》书里的话:“过度迎合的本质,是恐惧被他人否定。”对照书里的21条自测题,我中枪了18条:
- 总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
- 拒绝请求后有强烈负罪感
- 常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
旧模式 | 新模式 |
接受所有聚会邀约 | 每月预留2天个人时间 |
秒回所有工作消息 | 设置三个固定回复时段 |
总说“我来想办法” | 常说“我需要评估可行性” |
转折点事件:项目救火队的崩溃
记得有个周五下午,我正在写季度报告,三个部门同时找我救急。市场部要改方案,技术部催测试报告,财务部让重做预算表。结果当天晚上十点,我在空荡荡的办公室发现:自己的本职工作根本没完成。
第二阶段:建立筛选机制
我开始用《精要主义》里的“90%法则”——任何请求都问自己:如果只能做到60分,还值得做吗? 为此设计了四象限评估表:
紧急程度 | 重要程度 | 应对策略 |
高 | 高 | 优先处理 |
高 | 低 | 转交他人 |
低 | 高 | 排入日程 |
低 | 低 | 直接拒绝 |
实战案例:亲戚的借钱请求
表叔突然打电话要借8万块装修,我用提前准备好的话术回应:“最近刚置办了固定资产,手头确实周转不开。我认识银行的贷款经理,需要帮您联系吗?”后来听说他找了正规渠道贷款,反而避免了可能的亲戚矛盾。
第三阶段:培养替代方案思维
单纯说“不”容易得罪人,我开始积累各种替代资源库:
- 整理全市24小时上门维修电话
- 收藏十个免费简历模板网站
- 记录三家靠谱的宠物寄养中心
有次朋友凌晨两点说家里跳闸,我直接把相熟电工的微信推过去。既帮到了人,又保住了自己的睡眠时间。
意外收获:职场能见度提升
当我不再包揽杂活后,反而在季度评优时被提名。领导的原话是:“能守住核心任务边界的人,才有能力担当更大责任。”这验证了《深度工作》里的观点:专注力是新时代的稀缺资源。
现在的日常状态
周日下午三点,阳光正好洒在书桌上。我泡了杯正山小种,翻开看到三分之二的小说。手机屏幕偶尔亮起,是同事询问某个数据,我瞥了眼日程表——回复框里输入:“明天晨会后详细对接。”然后继续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