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本市场回暖,大妈也炒股
上周五在小区门口遇见邻居老王,他拎着刚买的韭菜正要回家,突然拉住我:"听说股市要起来了?我那点养老钱存银行利息越来越薄..."这已经是本月第三个问我同样问题的熟人了。确实,最近资本市场的暖风,吹得连菜市场的大妈都开始关注股票代码了。
一、春江水暖鸭先知
最近公布的5月经济数据挺有意思:制造业PMI时隔三个月重回扩张区间,社融增量3.19万亿超预期,就像我家楼下早餐铺的油条销量,突然比上个月多了三成。这些细节往往比GDP数字更真实。
关键指标 | 2023年5月 | 2022年同期 |
制造业PMI | 50.9 | 49.6 |
社融增量(万亿) | 3.19 | 2.78 |
股票型基金新发规模(亿) | 582 | 327 |
1.1 政策工具箱还在往外掏
刚发布的《资本市场改革三年方案》可不是纸上谈兵。最近去证券公司开户的朋友说,现在手机上传个身份证就能搞定,跟注册外卖APP差不多方便。这种实实在在的变化,比喊口号实在多了。
二、券商股的"温度计效应"
观察资本市场冷暖有个土办法——看券商员工忙不忙。我表弟在方正证券当客户经理,去年这时候天天在朋友圈卖茶叶,最近突然开始晒加班照了,配文都是"又是见证历史的一天"。
2.1 方正证券的特别之处
- 北大系背景带来的独特资源优势
- 在中小市值企业服务领域的深耕
- 财富管理转型比行业早跑出半个身位
他们去年年报里有个数据挺亮眼:投行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7%,这就像火锅店冬天翻台率突然暴涨,说明企业融资需求真的起来了。
业务板块 | 2022增速 | 行业平均 |
经纪业务 | +12% | +8% |
投行业务 | +37% | +25% |
资管业务 | +29% | +18% |
三、注册制带来的连锁反应
就像小区门口突然开了家生鲜超市,整个社区的消费习惯都会改变。现在企业上市容易了,直接带火了三类机会:
- 券商投行业务(特别是中小项目承做能力强的)
- 创投概念板块
- 新兴成长型企业的早期投资机会
方正证券研究所的朋友跟我说,他们最近接到的新经济企业路演邀请,比去年同期多了四成。这让我想起2019年科创板开闸前的景象。
四、估值还在"打折区"?
虽然最近市场有所回暖,但很多板块的估值还在地板上。就像商场换季大清仓,好货得蹲着挑。以券商板块为例:
券商名称 | PB(市净率) | 5年均值 |
方正证券 | 1.3 | 1.8 |
行业龙头A | 1.5 | 2.1 |
行业龙头B | 1.6 | 2.3 |
4.1 资金面的微妙变化
银行理财收益率跌破3%那天,我家楼下彩票店的老板娘都开始问基金怎么买了。这种存款搬家的趋势,从近期爆款基金频出就能感受到。
五、科技赋能带来新玩法
最近体验方正证券新升级的APP,发现智能定投功能做得挺接地气,居然能根据工资到账日自动扣款。这种细节创新,可能比高大上的金融科技概念更实际。
- 70%以上交易通过移动端完成
- 智能投顾服务覆盖客户增长200%
- 系统响应速度提升到0.8秒
看着这些变化,突然理解为什么券商都在拼命招IT工程师了。就跟我们小区物业引进智能门禁系统一个道理,服务升级才能留住人。
六、风险从来不会缺席
市场没有百分百的确定性。就像天气预报说明天晴天,出门最好还是带把伞。当前需要留意的几个变数:
- 海外加息节奏的扰动
- 上市公司盈利修复的持续性
- 政策落实的具体力度
不过话说回来,要是等所有风险都消失才入场,那估计只能买在珠峰顶了。就像老王说的:"买在菜市场冷清时,卖在菜市场热闹时,这个理儿股市也通用吧?"
周末去楼下咖啡馆,听到隔壁桌讨论股票的声音比往常多了不少。服务员小妹擦着桌子嘟囔:"这些人以前不都聊明星八卦么..."或许这就是市场在说话吧。